周代(西周)的毛织工艺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大约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周武王率兵讨伐纣。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朝前期建都镐(hao)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历史上叫作西周。公元前770年,周朝被迫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叫作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在周代,工艺种类增多,分工更细,青铜器令彝和《尚书》的《酒诰》、《康诰》都有“百工”一词,就是指从事工艺制作的工奴和管理生产的百官。
到了周代,中原一带毛纺织生产比较盛行。人们已能用天然染料,将毛织品染出各种美丽的颜色。当时,染上美丽色彩的细羊毛织成的毳(cui)衣,只供奴隶主服用。而平民之女“衣褐宽薄”,穿着用粗毛纺织品制成的衣服。
《周礼·天官·掌皮》中有“共其毳(cui)毛为毡,以待邦事”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专门的官营作坊制作毛毡,并设立专职官员掌握这方面的生产。
毡是无经纬向,表面没有织造纹迹的毛制品。它不需要纺纱、织造,是靠毛纤维互相缩缠而成。
春秋战国的毛织工艺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70年,周朝平王被迫迁都雒(luo)邑(今河南洛阳),历史叫作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毛织是当时平民穿用的一种染织品,但出土不多,见于文献的,如《孟子·滕文公》有“许子衣褐”,《淮南子·览冥训》也有“短褐不完”的记载。这种褐,就是毛布的一种名称。
秦汉的毛织工艺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据《日本纺织技术の历史》记载,秦始皇时(前259—前210年),吴地(今浙江一带)有兄弟二人东渡黄海到日本,传授养蚕织绸技术和缝制吴服。西汉哀帝(前6年到前1年)年间,我国罗织物和织罗技术通过朝鲜传入日本。
秦汉时期的毛织工艺也是比较发达的。
《太平御览》卷708记载,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京,带来“积如丘山”的毛织品。可见当时北方民族的毛纺织业已经相当发达。到了汉代,居住在我国西南一带的民族,也开始用各种颜色的毛纱织成彩色斑斓的斑罽(ji),很受人们欢迎。如《唐书·张柬之传》:“柬之曰,唐蒙开夜郎滇笮(ze)而哀牢不附,东汉光武末始请内属,置永昌郡统之,赋其盐布毡罽以利中土。”
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已掌握一种用纬纱起花的毛织技术,它和一般经纱起花不同,特别适合于蓬松疏散的毛纱,织造各种有花纹的织物。
汉代,在我国北方民族地区制毡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曾讲到那里已用毡做帐篷。汉末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词曲中有”毡裘为裳兮“的句子。可见那时制出来的毛毡由于加工较精,性能好,不但可以用来做帐篷,而且可以用它做衣服。
制毡技术传入中原以后,很快与当地精巧的刺绣技术相结合,使得毛毡产品更加绚丽多彩,使用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汉代的毛织品,大体有以下几种用途:
(一)服用。《汉书·高祖纪》有这样的记载:“八年春,令贾(gu)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紵罽。”这种罽,就是一种毛料。又《风俗通》也有如下记载:“汉文帝戎服衣罽,袭毡帽,骑骏马,从侍中近臣猎渐台下。”从这里,可以看到毛织不只是用作衣料,也可作帽子。
(二)地毯。《拾遗记》所记:“汉武帝以毡绨籍地,恶辙之喧也。”这显然是铺地的地毯,不过其使用目的是在以避声。又马融在其奏文中提到“马贤于军中,帐内施毾(ta)(登毛),士卒飘于风雪。”这里所称的毾(登毛)是汉时地毯的一种别称。东汉时,由于统治者的连年征战,军队装备中的毛织物也逐渐增多。
(三)陈设用。《西京杂记》有记:“汉制天子玉几,冬则加绨锦其上,谓之绨几。公侯皆以竹木为几,冬则以细罽为□(原字看不清楚)以凭之,不得加绨锦。”
汉代的毛织产地,除西北地区外,西南也有生产。 汉代的毛织,在外蒙古即新疆等地都有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