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愿意成长,什么时候都不晚
一个不愿生育、不甘浑浑噩噩在婚姻中度过余生的美国女作家,不惜散尽家财逃离婚姻后 ,用36个故事讲自我放逐,去做那些细碎、无意义却能让她重新快乐的事情,比如学习一门外语,比如吃一块双份芝士的pizza;又用36个故事讲如何接受自己,通过坐禅、清洗寺庙的地板、帮助他人、颂咏梵语曲目等一系列之前未体验过的事,来接触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以及实现对信仰的肯定;最后再通过36个故事谈不同文化交错中,如何通过对自身力量的挖掘去拯救自己,去包容文化的差异性下圆融地去处理情感和各种羁绊。
3个阶段一共108个故事,佛珠也有108颗,表示断除108种烦恼,达到内心的寂静。
这本书曾被戏称“饭岛爱”,着实红火了一阵,而真正吸引我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位女性独立人格的成长过程,且这个“成长”并不受时间的限制。
自我放逐
作者在32岁的时候,发现自己并未准备好生育,甚至枕边人是否还能够一起走下去都不再肯定,于是她选择结束婚姻。可进入婚姻不易,逃离婚姻更是艰难,作者花了很长的时间在打官司,互相撕扯,彼此攻讦,面对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和关爱,开篇即是作者身心俱疲,人生最低谷的时刻。也许有些人对这些生活中难看的部分会避而不谈,而这位作者把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写了下来,她敢于直面过往的伤痛和脆弱的部分。最可贵的部分,是她尊重个人私隐,文中她从未透露和前夫之间的细碎种种,也避免让读者陷入家长里短的裹脚布中。
作者一个人放逐意大利时,她对不同文化的观察与对不同语言的理解是有趣的。在这过程中,她更多地回归到一个“人”的角色,不属于父母的“女儿”,姐姐的“妹妹”,丈夫的“妻子”,她探索一切让她觉得愉快的东西,并且鼓励自己去尝试。
现在不少年轻人拥有gap year,走累了,停一停,想明白自己要什么之后继续走。可随着年龄渐长,似乎整体社会对成年人的“间隔年”的标准越发严苛,因为他们有父母要奉养,有伴侣孩子要照顾,有房贷车贷要还,有众人对他们的期待,独独没有空间给他们思考他们想要什么。猜想这也是这本书风靡全球的一个原因,因为这位女作家的经历切中了普世大众的痛点。
关于信仰
信仰,什么时候人会有强烈的信仰力?也许是在外部的痛苦,远大于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范围,单单依靠自身的精神力量已不足以应对周遭环境的时候吧。佛家有一则关于信仰的说法,让我十分佩服:每一种宗教都有其对应要救度的人群,所以请平等地尊重不同的宗教。
作者在印度追求信仰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不同宗教的体验和感悟,这是一种很新奇的经历。因为追求信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和自己的内在精神力量沟通,寻求一种内在的平和,也是在这个过程作者看到自己的放在他人身上的期待值、支配欲、猿猴心、陋习等,关键就在此处,信仰的力量并非让你与之较劲,或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自我批评,而是学会自我接纳与调伏,并给予时间去疗愈。人皆不免落入自我拉扯和挣扎的时候,而信仰的力量则是让我看到,对自身有慈心和悲心的人,才能更好地包容、理解他人。
作者坐禅的过程,也让我有所思考,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也许有时痛苦并非不可忍,甚至真正的伤痛是源自人们对痛苦的过度反应。
自我成长
我的导师Stuart曾和我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应对问题的方法,那么类似的事情将不断在你的生命中出现,往复发生着类似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你从中学到了应对的方法。我十分认可这个观点。
作者在最后36个故事中展示给读者的就是,实际生活中的试炼与考验。对周遭环境的感知,自我状态的调整,情绪的处理,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与包容。作者展示了巴厘岛的另一面,比如种姓制度的影响,重男轻女的观念导致对生育追求的畸形应对方式,民俗仪式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西方男人选择巴厘岛为逃避现实的快乐岛等,整个过程我很欣赏这位作者,她从不加以个人感情色彩的评论,犹如镜子,她能做的只是映照出这里的人和事,至于读者们怎么看,那就是每位读者的故事了。
最后,很高兴看到作者写下的“拯救我的人并非王子,而是我自己实现了我的拯救。”
我们都很有力量,愿大家在成长的道路上,慢慢遇见特别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