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非常喜欢的女导演,她在香港大学读的硕士,后来又在英国留学,在伦敦国际电影学院就读。毕业后,担任了当时非常出名的大导演胡金铨的助手,不仅专业对口,而且起点又高,很多人对她寄予了厚望。而这个女生,她果然也不负众望。只用了三年就从助理跃升为导演。并且拍了第一部电视剧《狮子山下》就受到了广大影迷的热烈欢迎。随后她又拍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疯劫》,同样好评如潮。这部影片取材于香港龙虎山一件真实的凶杀案,无论是选景,光影还是摄影机机位的变化,都有利的掌握着悬疑趣味,创造了逼人的惊悚气氛。更重要的是,这位导演对当时电影的叙事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打破了一般情节的单一视点的结构,采用了多视点结构叙述故事。形成了十分。具有震慑效果的艺术效果。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的作品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居然都很卖座,要口碑有口碑,要票房有票房,就算是重播都比不少导演的新作成绩要好。一时之间,她红的发紫,在当时比王家卫还要更受欢迎。
这样一位正在成功高塔上的著名导演,一定非常的有派头吧。可是奇怪的是,影迷们常常看到她拎着一个大纸袋子挤地铁。她的发型就像是妈妈们平常会剪的发型,穿帆布鞋,衣服也非常的随意,站在人堆里就像是一个普通的阿姨。她没有名车,没有豪宅,也从来不穿那些奢侈品,朴素的根本不像是名人。偶尔她也会被影迷们给认出来,找她签字合影,她总是摆摆手,像逃跑一样飞快的离开,根本不愿意被众星捧月。有很多导演都在卖力夸耀自己的电影,希望能够多拉拢一些观众,多挣一些钱,让自己的票房和口碑都能越来越好。可是她却正好相反,对于自己那些好评如潮的影视剧,她总是能够找出一些缺点,觉得这一部电影拍的很粗糙,那一部电视剧同时代脱节,这部无精打采,有气无力,那部不理想,很失败。仿佛她就是当下最失败的导演,拍出来的好像全部都是烂片。而那些稍微出点名的导演都喜欢大制作,似乎钱越多,拍出来的东西就越好。可是她却常常叫穷,不是假装,是真的穷。因为她从来不肯拍那些赚钱的商业片。很多时候,她靠着到香港大学授课,或者是拍广告来维持生计。她的每部片子都很难找到大规模的投资,因为太过于文艺,很多人都怕投资失败,所以她的计划常常只能胎死腹中,平均五套剧本只有一套能够顺利的拍摄上映。
如果她想要赚钱,那当然很容易了,凭她的名气随便拍几部片子都能挣到一大笔钱,可是她从来不这么做。他就是要让自己穷,让自己处在一个特别特别贫困的境地。她常常在开发布会的时候说:“太舒服的生活要小心,不能沉迷。”因此,她的特立独行终于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她低调不断地批评自己,让自己贫穷,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因为她想要让自己永远的处在淡然的心情里,只有处在这种境地中,才会有欲望,努力向上,才会认真的选篇,认真的拍片认真让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都趋向完美。只有处在失败的境地,才能虚心接受一切建议,不骄傲,不张狂,让自己始终有一颗虔诚之心。
所以在她踏入60岁之际,她凭借着一部只有120万元投资的小成本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击败了投资超过3亿元的《赤壁》,在万众瞩目之下,第三次捧得金像最佳导演奖。在两年之后,又用一部讲述主仆感情的小成本电影《桃姐》名扬海外,横扫港台电影颁奖典礼,成了电影史上经久流传的传奇。这部戏基本上所有的情节都是根据生活中真实的事情改编的。她把自己的镜头对准了香港的老人院,用细腻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对主仆之间那种不是亲情又胜似亲情的感人故事。全天都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戏剧冲突,表现的也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生活细节。这是她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是她从香港电影新浪潮时代一开始便一贯保持的气节。这部电影,也是香港电影新浪潮最后的绝唱。
恐怕大家都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获奖无数的著名导演,在耳顺之年却仍然连房子都买不起,只能和妈妈租住在香港的北角。她一生未婚,没有子女。她就是让自己永远处在淡然的境地里的女导演许鞍华。安于做自己不浮躁不浮夸,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最重要的是心静,万事淡然处之,不悲不喜,在遭遇谩骂嘲讽时笑一笑,淡然处之,心存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