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中频频出现的暴力内容,并不是新鲜话题。人们对电影银幕上的杀戮和流血场面就屡见不鲜。《一个国家的诞生》,《精神病患者》,《发条橙》,《邦尼和克莱德》,《穷街陋巷》,《出租车司机》,《杀死比尔》,《喋血双雄》,《被解放的姜戈》等等,都以暴力的镜头和情节而著名,同时也都是载入电影史的经典。时至今日,在电影艺术中渐渐形成了一种以“暴力美学”命名的电影风格。所谓暴力美学,指的是肇始于希区柯克惊悚片中仪式化暴力场面和新好莱均影片中暴力风格化的从萌芽到自觉,再到吴宇森‘英雄系列 ’影片将暴力场面的形式美感和风格化程度发展到极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削弱社会道德教化功能和意识形态功利色彩的一种较为成熟的电影美学形态。“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之所以成立,并不在于暴力本身,而是导演对有暴力内容的视觉素材在场面、调度、剪辑、节奏、音响、色彩等方面进行艺术处理,将暴力形式化、仪式化之后产生的艺术效果。比如《变脸》中,吴宇森在激烈的枪战的同时,放出白鹤,這染宗教感强烈的音乐,利用慢动作来分解人物的动作;在《罪恶之城》中,导演将画面色彩调成黑白,利用高对比度的光照,将角色的造型卡通化,让残暴的场面看上去像卡通片;杜琪峰会在《枪火》中,利用场面调度与空间结构,让人物一动不动地完成射击,以静制动,取得了异于以往枪战场面的火爆激烈的特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