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曾是一名技艺高超的神经外科医生,在斯坦福取得文学硕士之后,在剑桥取得了医药史与哲学硕士学位,继而从耶鲁医学院毕业,最后在斯坦福完成了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和神经科学博士后研究,并获得了美国神经外科学会最高奖项。在此期间,他不幸罹患肺癌于2015年去世。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他患癌之后开始写作的书籍。
这是一本正视死亡的书籍,主题尖锐沉痛,哀伤又引人深思,书评很难写,因为其中情感太深厚,思考太理性。如此深沉的悲恸留恋之情和平静深刻之哲思相结合,又是面对如此残酷的死亡,还有保罗身为作家那驾驭文字的卓越能力可点石为金,让心灵的震撼来得过于猛烈与持久,阅读体验颠覆观念又深刻入骨,所以使人难以下笔评价。我所有的语言文字都那么苍白, 而作者是最体贴的良师益友,虽死犹生,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令人难忘,温暖又真实,情感丰沛而冷静理智,令我想读又不忍读。通常我都倾向于尊称书籍作者为教授或先生。但这一次,请允许我唤你保罗,像怀念一位朋友,像思念一位故人,三生有幸与你生在同一时空,可以看到你流传于世的精彩文字,你与死神同行的往事充满力量,扣人心弦,因而我能得你关怀,得你指引。
第一部分是保罗关于身为医生的回忆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他认为,文学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经系统科学史探索大脑最为优雅的规律。为了治病,医生们以一切可以想象得到的方式入侵人体,他们看到的,都是人们最脆弱、最恐惧、最私密的时候。他们治愈患者使其重返尘世,转身离开。这些集合了生命、死亡与意义的问题,是所有人在某个时刻都必须要面对的事情,其发生地点通常都在医院,此时此地,有着哲学和生物学上的双重意义。而神经外科医生,必须追求完美,这一份工作,也是一种召唤:不仅是保卫生命的召唤,也是保卫患者个性,甚至保卫他人灵魂的召唤。在有些领域工作的医生们,见到病人的时候,都是其最艰难和最真实的时候,因为他们的生命和个性都受到威胁。医生的职责,包括了解病人生命因何宝贵和他们所珍视的东西,可能的话,尽可能保留这些东西,在无能为力时让其去得安详体面。“你永远无法达到完美境地,但通过不懈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第二部分,至死方休,是生病以后的自我剖析与探寻意义的心路历程。这一部分字字珠玑,请你慢慢阅读,看一看需要多么勇敢,才能如此剖析自我和袒露脆弱,最重要的是,你可以见证接近永恒的奇迹:死去之后,保罗仍然用文字对读者的生命产生深远影响。从诊断开始,保罗拥有两个角度的世界观,分别用医生和病人的身份去看待死亡。双重身份让保罗有撕裂的感觉,他一边钻研医学,一边又转向文学寻找答案,也因此艾略特和艾米莉狄更森的诗歌总在字里行间出现。在刚刚得知生病的煎熬期间,他所钟爱的文学也的确让他重获新生,只是他面对的世界更古老,这个世界里人类的行动在超人类的力量前苍白无力。保罗认为,人一旦遭遇顽疾,最需要小心的是价值观的不断变化,要努力思考自己到底看重些什么,也许在无法估计自己剩余时日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假设自己能活很久。“可能这是前进的唯一办法。”癌细胞或冬眠或肆虐,然总归是前路漫漫,人生之书待人书写。当人患绝症,未来已经不是天梯,而是一路平坦,铺陈为永恒的现在,金钱、地位、所有的虚荣浮华,不过都是捕风。
保罗的主治医生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医生,她做到了一个医生的至高境界:“审视灵魂,接受自己作为凡人的责任,让病人重新找回自己。”关于职业,此时保罗独有的顿悟是:医者的职责,不是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和看护,知道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
其实《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本未完成的书,因保罗病情的恶化而搁笔。因为未完成,便更显真意与实况。我们的很多文化对死亡都避而不谈,但他决定毫不避讳的直面死亡。他太太在后记中说,“他的力量中有抱负和努力,但也有柔韧,有着与苦涩截然相反的味道。”这其中有挣扎,有救赎,也充满意义,这种刚毅和勇气正是我们所缺少和敬佩的。
保罗无论作为医生还是病人,都是永无止境的奋斗者,他一直直面死亡,检验、对抗和接受。他在最后一年里也笔耕不辍,与时间赛跑,因为这是他最重要的心声,他想帮助人们理解死亡,并直面必死命运。医生和病人的双重身份,让他自觉担负起让渡自我的责任,有过愤怒有过恐惧,但依旧敞开心扉,毫不避讳,坦陈困境,接受帮助。以爱的力量为武器,并非以孤勇做桎梏。
他以杰出文笔为大家亲身描述,并非哗众取宠的煽情催泪,绝非老生常谈的劝人珍惜,而是告诉我们这一路上会遇到什么,又需要面对什么,“原来是这样一种感觉”。面对死亡的恐惧,逃避总是更容易一些,但他选择接受挑战,微笑直面恐惧。他尽力描述细节,使人身临其境,从心情的起伏到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最后失去作用,事无巨细的记载和呈现。他勇敢的在抗争途中跋山涉水,以血肉之躯的无比疼痛与衰败过程,清醒又温和的展示和书写他的冒险与胜利——以给我们以承认脆弱,却坚毅担负生命必然苦痛的勇气。
一个直面绝症的方法,就是深爱。正如保罗,依靠自己的力量和亲朋好友的支持,有爱与温暖,也有适度给予的空间与放任,所以保罗能以优雅的姿态面对病痛的每一个阶段:无需故作勇敢,不必怀有虚妄的信念,认为可以克服或战胜癌症。允许自己敞开心扉,展露脆弱,接受安慰。还要记得充满希望,希望充实的度过目标明确、意义深远的每一天。终局,就会让坟墓也充满坚强和荣耀。
所以请记得那些深爱你的亲人,你的爱人,和那些与你真诚相待的朋友们,好好相处,好好深爱,袒露自己的脆弱,满怀良善、慷慨与感恩,运用你懂得分享的天赋。我们就会拥有平静坚韧而又勇敢坚毅的力量。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时候的空气。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共赴永恒生命!”
————选自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福尔克.格莱维尔十四行诗。
去读它吧,去读保罗。我想你会同我一样,开始一场探究生死的心路历程,并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