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其实西行漫记这个名字是为了能够在白区出版才改的名字。
说起来,本书是作为7年级学生推荐课外读本存在的,这也就导致了网上搜索该书的时候,你更多的时候得到确实类似于多少字读后感这样的结果。但,就这本书而言,其实个人觉得并不推荐初中同学去看,具体原因后面会说。
本书的作者是斯诺,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为大众所熟知的国外朋友,斯诺是第一个在蒋介石白色恐怖之下,毅然决然孤身前往苏区进行拜访报道的记者。其实,对于斯诺而言,他对于苏区具体情况的了解几乎是空白的,当然,这一点也同于苏区之外的国人。但出于记者的职业身份,斯诺具备了逻辑清晰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掌握着当时整个共产国际与资产阶级的世界形势。
记者的身份,加上本身因为白色恐怖封锁之下,对于苏区及中国红色革命历史的几近空白的知识掌握,使得这本书从某些层面上来说,不是那么好读。
文章中有极大部分内容是斯诺通过问答而掌握的主要苏区领导人的简单生平介绍,以及通过设身处地的居住生活在苏区的四个月而见闻的苏区群众和战士的精神面貌与日常生活速写。这对于不熟悉中国红色革命细节的人来讲,其实是有一些不方便的。毕竟书中有很多苏区战斗与生活的人来说日常知识略过不谈的名词与事件,恰恰容易造成读者的费解或者疑惑。这就是我在一开头所说的,其实本书不适合年轻读者阅读的一个原因所在。
其次,斯诺在文章中穿插了许多国际视野层面的,关于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一些分析与见解,这对于成年读者,或是对于中国红色革命有一些了解的书友来说,算是如获至宝,茅塞顿开。但,同样,对于年轻同学而言,这些解读与分析,又显得太深了些,不太方便理解。读到蒋介石对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时,竟然使用了清乡政策,男性几乎被杀光,妇女不是被杀被卖,就是被拉去做小妾,连小孩子都被卖去城市做学徒,做佣人……
读了那么多年书,第一次从一个外国人的书里了解这段历史,太震惊了,太愤怒了。我们党之所以取得最后的胜利,是因为它始终代表人民,努力推翻那个残酷可恶的旧社会。历史证明了,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当然,本书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非同凡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出版胜过了无数次我党处心积虑的政策宣传。早知道,斯诺所进行采访记录的时间段是1936.6-1936.10,这段时间特殊在哪里呢?这段时间其实正是红军结束长征之后到西安事变发生之前的一段时间,所以说,作者在当时能够以记者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中国革命的走向和共产党最后的成就,是非常不得了的。这可不是后知后觉,已经作为知晓结果的后辈的我们去写的什么感慨与感受。这是在当时蒋介石依然打算阻止第六次围剿,日军还没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时候,一个外国记者在苏区4个月之内得到的判断与坚信。
斯诺诚恳的把他4个月内的所见所想写进了书里,越是这种平铺直述的文字,就越有让人感动与坚信的力量。苏区的共产党在没有任何大的舆论宣传手段,没有得到共产国际强力的外界援助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宣传与军队纪律,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的支持,这是值得我们后辈人敬佩的。
苍茫大地,红星之下,是星火燎原的中华大地,是生生不息的神州儿女,是光芒照耀的红色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