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长津湖 觉醒冬与狮
今天用了一天的时间把书通读了一遍,说实话书挺薄的,看得出来是电影剧本的感觉。很多处都有镜头感,有安排长镜头,远景,慢镜头等,甚至能看出来有些地方做了画外音的排布。电影《长津湖》我看了两次,不过感觉书中场面如果影视化呈现出来,还是很震撼的。尤其是最后桥梁争夺战那段,冰与火的那种对比和震撼,拍出来应该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如果让我推荐的话,书比电影要强一百倍。不过破9的老毛病又犯了,把人又都写死了。刺龙基金会我觉得可以开始工作了。
情节方面不同于《我的团长我的团》、《士兵突击》中有大量的文戏和对人生意义的讨论,对个人意义的追问,更多的是战争场面的描摹。看完感觉每个人的形象都有些模糊,或许会有那么一两句话记在心里,但整体没有在我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感觉书中突出描写的对象是解放军整体,以及战争本身。
好的地方是,逻辑通顺没什么bug,以及笔力足,故事关键点都写得很给力。兰晓龙那种杀人不见血的语言风格,加上刻画对象是我们有理想有向往,为了身后的家园甘愿赌上一切的人民解放军,伤害加倍。
一支有信仰,有血性的部队,冒着饥饿严寒雪盲症的危险把敌军的后方当作自己的前沿,他们能够在弹尽粮绝的时候把口粮留给逝者,也能够在有选择有退路的时候放弃生命来争取最大的胜利,这本身是极其动人的。
但是比较遗憾的是,作为一个聚焦于抗美援朝战争中具体战役的电影剧本,其中大多数人物是已经拥有完善价值观的老兵,在精神上,他们是比较“静态”的。这一点削弱了戏剧性,除了刻画他们牺牲的英勇之外,好像很难找到空间去讲他们是如何成长为如今的模样的,也就很难展现他们个人的魅力。
在细节方面可以看出兰晓龙真的很认真的去研究资料了,比如伍千里回家省亲穿的是刚刚配发的50式军装,美军卡车驾驶员身上的防弹衣。
有些地方能看出来兰晓龙尽力去讲了,在有限的叙事空间里腾挪出一点来讲他们的一些背景和故事,但是这部分还是太少了。对我来说,我还没来得及认识,了解他们,就像发着懵的伍万里一样,先目睹了他们的死亡。
这种时候,混入他们中间的新兵伍万里其实是最有成长可能性,最应该引起读者共鸣的。但是对于主人公伍万里的刻画,让我有些失望。总感觉是“按部就班地走完了成长线”,没有特别打到我心里,引起共鸣的东西。感觉什么都说了,但是好像什么都只说了一点点。
情节排布上,也实在没有《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那么考究。在看《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时候,我觉得每个小情节都好看,都用心,连煮一锅白菜猪肉炖粉条都能给我看得热泪盈眶,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阿译的窘迫,李乌拉的麻木,感受到“九一八”对于东北人有多么沉重,真就是那句“三两个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场大败和天文数字的人命”。
但在看《冬与狮》的时候,却会有很明显的“这里是在给后面铺垫”“这里还没有到故事高潮”的感觉,似乎是通篇只讲一个故事。而不是像之前兰晓龙通常的电视剧剧本那样,整体是由环环相扣的,每一个都微小而确实,富有生命的小故事组成。
其他的方面,个人感觉就比较平淡了,可能因为我并不是军迷,战争战术这块看不太懂的原因吧。或者也可能是急着读完,看得比较粗糙的原因。
总之,觉得是一本描写抗美援朝战争,帮助读者了解以及感受那段历史的合格作品。但是它不具备《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那种叩问生命,指导人生的普世性价值,兵团线的粉丝可以稍微降低一下预期再去看。当然,某群的舔狗除外。
同时我也觉得,单就这本书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来说,撑起一部电影绰绰有余,但是要撑起电视剧,好像筋骨有而血肉不足,期待电视剧《冬与狮》的细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