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写随笔是很难的,写读后感也是比较难的。随笔和读后感都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于是对作者的知识面便要求很广。无论思想飘到哪里,都有相应的人物出现而对应。
也许也并不是思想飘过去而有对应,而是因为冥冥中有了这个对应思想才过去的吧。
于是我们看人的文章便能知道他的思想,文字里包含了他过去,包含了他的学识,包含了他的智慧,也包含了他的不足。
所以我们自己写随笔或读后感的时候,也必然会包含了以上这些,就像作者说的,很多人往往写文章之时过于用力,以至于让人觉得其浅薄;而过于的不用力,却又让人觉得他本身也无力可使。
这可真是难煞了人。
所以文章写到在用力与不用力之间却又能旁征博引,面面俱到,这便是从小读书的功底了。
我倒觉得我从小阅读的太少,以至于30岁以后才来补,可是有些可补,有一些却是补不回来的。比如像诗歌便已经再也补不回来了。
我的孩子现在在读童话故事,可是对于诗歌依然还没有感觉,我希望他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可以喜欢上诗歌,这是文字中最璀璨夺目的精华。
可我又担心他会痴迷于诗歌和文学。
诗人,也可以说文人,尤其是顶级文人往往在思想上走进绝路,我觉得其原因是顶级文人的思想往往是封闭于自己的一个小世界里的,那个世界也许繁花绚烂,也许幽涩晦暗,他们的文字也必定如他们的世界一般,或绚烂,或晦暗,所以才引人入胜,一个想像出来的世界必定不如身临其境来的真实,可爱。所以现实于他们来说,于是得格格不入,無法融入。所以,往往他们走不出自己的那个小世界,于是便选择逃离。其实他们和内心极其丰富,他们的幸福与别人无关。
于是这里又有一个心境的问题,一个好的心境不易的,止庵先生说“人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归根到底还是抵不上一个好心境的。”
所以说好心境获得难,维持也难,就如在深秋的下午,捧一本书,坐在落叶如雨的银杏林中,几束阳光从树叶的间隙中穿过,照在那几个绝美的文字上,这样的瞬间一定维持不了多久。
然而他一定会刻在我们的灵魂上,在剩余的人生中反复不断的重现。
比如止庵会在一个傍晚,“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这种心境便可遇而不可求。
读书读到某个程度也会有心境,这便和我们到底怎么读书大有相关了,到底是草草的读还是精读。其实我读书很少精读,精读太耗精神,也太耗时间,太求甚解,有时候也变成了书呆子,止庵先生说的会意倒是深得我心。
所以我也不愿意让我的孩子做一些摘抄的工作,如果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