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是很不喜欢太宰治。
读他的文字(其实也只读了《人间失格》和这部《女生徒》而已,不过有时候管中窥豹就已经足够了,并不读是每一部书都要把所有文字刻在脑子里),总是让我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个我拼命想隐藏起来的自己。他用他细腻的文字把我好不容易欲盖弥彰的悲观全都挖了出来,摆在我面前。
就好像对我说 : 你看,你的人生,就是这样的。
事实上也没错,我的确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始终都在我的文字里强调这点。
但是“悲观主义”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就像“乐观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一样,只是一个立场和选择,并不代表任何积极或者消极的元素。
事实上“悲观主义”也分为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和消极的悲观主义者。太宰治这家伙就是典型的极端的消极悲观主义者。
这也是我为什么信仰并且喜欢萨特的原因了。
太宰治会告诉你:你看,人生就是这样,肮脏恶心且无意义。人永远都快乐不起来的。所以我们逃避吧,任由自己在精神分裂的极端情绪里随波逐流,慢慢沉入深渊。我们改变不了结局。
萨特则会和你说: 反正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你还害怕什么?最终的结局都是绝望,但你是自由的,你可以成就你自己。不必寻找什么意义,想做什么就去做。你去尽力寻找就好,但不要要求一个结局。因为不存在一个结局。
通俗的讲,就是一个想得太多,什么都不做。一个埋头去做不想那么多没用的。
曾经的我简直就是翻版的太宰治,感谢萨特把我从“虚无”中释放出来。让我不再狭隘的天天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让我不再只关心自己那点无病呻吟反反复复的小情绪,让我学会在世界不断重复拷贝时学会更新和改变自己。更重要的是,萨特重塑了我的爱情观,让我更坚定自己的想法,不去理想化,割裂的看待人类和情感。但依旧持续的保有热情,一种自私的无用的热情。
最后,这本女生徒个人建议只读前三篇就够了。太宰治的风格基本都大同小异一脉相承。
就像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样,不断的在两种极端的情绪里反反复复,然后不停的絮絮叨叨内核一样的东西。
虽然如此,太宰治的文字确实有一种别样的吸引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偶尔读读确实会治愈人心。但读多了就很压抑了。这也是我越来越不喜欢太过文艺和自我的东西的原因。
贾樟柯一句话说的很明白,这些事物,歌曲,电影,书籍或是艺术品。无论外在表达方式如何,从根本上其实就是一种极度自恋的表现。
这个世界不只只有你自己,还有其他值得关心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