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 ! 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撮辣子屁屁囔囔。”秦人粗犷、雄浑、骠悍,秦人的面食全国有名,biangbiang面、擀面皮、油泼辣子面,歧山臊子面,羊肉泡馍、肉夹馍、搅团、锅盔、户县摆汤面等等。。。不胜枚举。
贾老的《秦腔》采用的是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方式,写的是他家乡大西北农村清风街原生态的风土人情,那些邻里乡亲间的鸡零狗碎、家长里短,生老病死,那些兄弟妯娌间的龃龉纠缠,如谁家死人了、谁家媳妇生娃了、谁家麦子黄了、谁又和谁偷情了…等等絮絮叨叨的,非常碎碎念,文中没有主角、没有高潮,甚至没有结局,有的只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平淡而又琐碎的日子,而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都似乎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过程 而已!
该书符合我国二十年前农村的基本国情,秦人守根,乡土意识浓重,如非得已不会主动选择离家外出,在当时社会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体系坍塌,三提五统压的农民没有收入,贫穷导致农村颓废没有活力,农村衰落必然,城市崛起使然,一些农民在经济体制动荡之下沉沦、甚至堕落 ! 文中像陈星以及类似陈星的人~白娥、翠翠、庆玉、羊娃……等,这些人陆续从农村走到城市,都体现了社会发展转型对中国当时农村产生的极大影响,形成最早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上广等地的外来打工人群,“农民工”“留守儿童”一词由此诞生。我国自古都是以农立国,以地养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高楼拔地而起,城市人民富裕了、舒适了、幸福指数提高了,而农村确成了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成了最贫困的人群,后来尽管国家实行改革,社会发生转型,首先解决了农民吃饭难的问题,事后国家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城市建设中,那么问题来了,一贫如洗的农村、农民该何去何从?尤其农民辛苦付出的稻米面粉运送到城里,都是被贱卖的,寒心和依然的贫穷~让大批的农民选择不再种地,去城市打工,他们大多数人游离在城市边缘,做着最底层的脏活累活苦活重活,赚着最少最廉价的薪水,而根本问题是:他们完全不被城市接纳,尽管如此他们依然选择长期离家留在城市,每天挣扎在温饱的贫困线上,原因不言而喻。让人痛心扼腕!人性恶的一面在这里得到了更深刻尖锐的揭露。
在贾老的后记里有说到,写这篇文章的关键:是想给他的故乡棣花街树一块碑子。如果棣花街是月,那么清风街是水中月,如果棣花街是花,那么清风街是镜中花,无论是水中月还是镜中花,落到实处无非都是些生老病死,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批农民进城打工,那个叫故乡的地方渐渐被农民工荒芜了。或许作者害怕一觉醒来,因为年老,家乡那些田舍、老屋、马路、左乡右邻,渐渐都成一团影子而模糊了记忆。或许作者立碑是为了感怀故乡,每个文人墨客心中都有一个“月是故乡明”的情愫。也或许是作者感伤命运对于农村的不公。
作者立此碑,也许是为他的家乡棣花街立的,也许是为万千失去故乡的广大农民立的,因为随着老去记忆消失,到最后谁还会记得住那个关于故乡的清水街,剩下的可不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只有树立一块文碑,刻进书中,故乡便永生活在那些村民们的心里,比如千千万个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