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现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序言中的一段话,精辟的解读并定位了《增广贤文》的内涵价值,实质上,本书就是把从古至今在民间流传下来的谚语俗文挑选编撰、分类汇总,正是这种来源方式导致本书思想良莠不齐、缺少格局深度、功利色彩混杂,毕竟传统文化的底蕴是“学而优则仕”的文人理政、贵族治国,民间的流俗俚语无法替代正统和主流,只是见微知著的看到传统文化散落在市井民居、乡间地头的思想精髓,也反映出古代父母官对民间仁义礼信廉耻的熏陶教化。本书浅显易懂,称之为“蒙学”足矣,读者要寻求更高层次的修养悟道,建议还是以四书五经入手为宜。
书中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交往、处世、人性和规律四个部分。在日常交往方面,“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正因为知己难求,所以才会出现“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交往的基础是相互之间的尊重与平等,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做人做事方面,民间所谓的“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就是儒家反复提倡的忠恕之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作出表率、树立威信、凝聚力量。抛开书中一些腐朽消极的思想,“一人有庆、兆民咸赖”反映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观点,明哲保身不是消极避祸、委曲求全,而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责任担当,是尽人事、听天命的胸怀格局。在人性利益方面,古人早就总结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价值导向,“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做人无须介怀,保持“来如春风、去似微尘”的心境,即使达不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也要努力进取拼搏,做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哲学规律方面,“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要把握盛极必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要把握知行合一的实践规律;“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要把握集腋成裘的量变质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