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是偏见——《偏见的本质》读后记
————————————
如果对佛经有所了解,那么必然知道所谓“凡所有相皆是偏见”,是“抄袭”的《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名句。
之所以借用这一名句,是想用《金刚经》的无上智慧来佐证我阅读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当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偏见的本质》一书所形成的一点偏见,因为我脑海中任何对《偏见的本质》一书起心动念的“相”,本质上也都是偏见。
尽管是偏见,但还是要借助语言和文字来阐述,因为“为了在脑海中构建起用以深思、回忆、识别、行动的分类系统,我们需要使用语言将其固定下来。”(纸书P193)
《偏见的本质》是今年10月刚由后浪图书策划出版的“智慧宫”系列新书,系列编号008。全书一共分为八个部分共31章,作者戈登·奥尔波特运用大量的例证来生动阐述“偏见”这一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表现和影响,也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在阅读本书时,我不由自主地将其内容与之前刚刚读完的一本介绍拉康哲学的书籍《不可能的存在之真》以及《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观点形成了关联。
作者在书中论述偏见形成的认知过程时,写到“没有任何东西,是我们一看到或听到它的时候,就能直接明白其意义的。我们总是在选择和解释自己对周边世界的印象。”(纸书P179)
作者这是在说什么?
作者是在向我们表明,我们认知中的世界,其实并不是这个世界真实的实在,而是我们对世界的有选择的看见或听见,以及自作主张的解释。
让我们通过举例子的方式,从哲学层面来理解一下这个观点——
偏见本质的简单例子
举例来说,“手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当手机在我们手中时是绝对不会去考虑的,而当它不在我们手边(不在场)时,我们会焦虑,焦虑什么?焦虑失去了与他人的联系,于是今天的我们会想尽各种方式来实现保持与他人联系这一手机的本质,比如在朋友圈中发帖“今日手机送修,有事请微信”。
于是,我们反过头来考察“偏见的本质”,也就是偏见不在场的情形。当偏见不在场,我们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各类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