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个多月,终于读完“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之称的《史记》。之所以被这样称赞,是因为《史记》不仅是一部详细记叙从夏朝到汉朝的纪传体史书,更因其词藻生动形象,被誉为“无韵之离骚”。
记了84条笔记,又不知从何说起了。精简几个大家可能感兴趣的说说吧:
1、战国七雄 为什么胜出的是秦国
魏国的范雎,能言善辩,在魏国得不到信任还被百般羞辱,无奈投奔秦国,官至宰相。最大的原因是有才干的人在本国或其他6国效力或欲尽心竭力辅佐,最后都被小人进谗言,不被王待见,负气出走投奔秦国,带着怨气或仇恨,加倍讨伐其他6国。这个道理至今仍普遍适用。
2、楚汉相争 为什么胜出的是刘邦
其实吧,刘邦和项羽俩人在人品上半斤八两,都挺差劲。项羽用了人才却不加官进爵;刘邦藐视人才,来拜见他时,他都在洗脚,贪财好色…但是,刘邦有一个大大的优点,也是我认为他能胜出的最终原因:听劝。俩人身边都有各种能人异士支招儿,区别是刘邦听劝,被建议改掉他的劣迹(当众洗脚,想把天子的寝宫占为己有…)他都立即改正;项羽不行,谁劝都不听,自己又总拿不定主意,朝令夕改,不会智取,只会强攻,攻完了还不把领地据为己有…很费解项羽做每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有时觉得,他好像只是enjoy打打杀杀的过程…还有刘邦强的一点:会演戏,会立人设。刘邦的长处确实是任人唯贤,奖罚分明,懂得双赢。但他更擅长演戏和宣传。天天装仁义慈爱,大度包容,宣传也跟得上。按现在的话讲,就是会立人设又带流量。时不时再放出些贬低项羽的消息。造势很重要。刘邦做的事可和他造的舆论不一样。收买韩信等人和他一起打项羽;用完韩信就夺了他的兵权。完全不是他宣传的任人唯贤的人设。会立人设真是古今中外的法宝啊~
3、成大事者必宽厚仁慈且谨慎小心
成大事者不用特别聪明,只要宽厚仁慈,能吸引一堆人才甘心辅佐就好;同时也要能听进忠言,小心行事。
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19年,回国时都62岁了。在当时的年纪,差不多要进棺材了。这时才回国继承大业,大器晚成。重耳最终能登上皇位,原因1、谦和的君子,礼数周全;2、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被人怠慢时也不情绪波动,沉得住气;3、一路贵人相助,忠心贤明的大臣们+识大体的夫人们。当然,因为他品德高尚,所以才会吸引一堆能人义士肝脑涂地;4、身体好。人到中老年的近20年时间里,在不同的国家颠沛流离,身体不好真扛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