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书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思维上的碰撞,作者很多观点会颠覆你的认知,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这类书籍,很有可能被作者的广度和深度压碎。《人类简史》就对当时的我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就像吃了上瘾的毒药一样,欲罢不能,优秀的书籍会打开另一道你看世界的门,接触到前所未有的思想。本书主要探讨当人文主义无法满足人类需求时,科技和算法可能会把人类引向何方。
《未来简史》这本书有很多深入的分析,而我想谈谈其中之一“自由意志”,提到自由意志,就不得不提到“我”,因为“我”就是自由意志的主体,从中世纪黑暗的宗教的阴影中挣脱后,人们推倒了上帝,将人推上神的祀位,承认每个人存在的特有的价值,重视每个人内心的感受,认为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灵性,这就是人文主义的诞生,过去人们会敬仰神秘的未知的力量,如今人们却把自己塑造成了上帝。自由意志是这一切改变的起源,我们都相信人脑内有一个单一的,恒久的“灵魂”,但科技打破了这种幻想,科学家用各种仪器检测人的大脑后,得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那就是人类实际根本不存在自由意志,所谓的自由意志的就是脑内几十亿根神经发出的电化学信号,我们对于所有事物的感受,包括对于爱情,说到底是各种激素的调节和电信号的传输,科学家甚至可以在大猩猩脑内检测到同样的关于人类陷入爱情的大脑时的变化,科学家也同样能通过控制电极去控制大鼠的行为,而对于大鼠来说,它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控制,它以为那就是它想做的。如果我们设想一下,那人类是不是也可能在这样一种控制之中呢?或许就是另一种缸中之脑,我们感受到的这所有,怎么判断它的真实性呢?已经证实了动物所感受到的世界和我们不同,譬如狗不能分辨人类能分辨的颜色。同样,诗人在各类诗中赞颂的人的灵魂,也无处可寻,“我”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再设想深一点,在实验室,通过各种仪器,科学家可以模拟出不同的电信号,那么假如模拟出爱情的信号,如果将其作用于人脑中,那人会不会产生爱情的感受并且根本不知道它是假的?被赋予了最神圣意义的爱也经不起检验。理性分析到最后什么都是黑暗,我们依存的一切在科技目前分崩离析,说到这里好像挺悲哀的,但是我突然想到了作者写在本书最后的一句话:
最后要感谢我的另一半兼经理人伊茨克(Itzik),他已经成了我的万物互联网。
在通篇理性冷静论述后,作者突然回归到了感性的爱。所以哪怕透析了人的本质后,作者依然相信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