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普通人的孤独无助,孩童般的天真
周一啃不动nonfiction,想着找些轻松愉悦的小说来读,结果不小心翻开了卡夫卡,太消沉了,让原本就困倦的周一更萎顿更加步履维艰…
絮絮不休让你以为他谨小慎微生怕错过描写一个细节就会忽视了重要的微小事实;但是又偶尔不动声色的陈述或是借助事物动物的口吻抛出让人深思颤动的问题,让你知道他其实无私无畏只想坦诚的继续审视剖析和自我表达;每篇短故事之前更是冷漠的概述这故事,仿佛不在乎是否可以勾起读者兴致,仿佛看破了结局因而不在乎过程。
不想争论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大概还是没信心吧)也是觉得无端的判定人一出生就有完整的道德体系根本就不可能,人之初没有喜好偏好,没有出厂设置,全看后天的培养方向,觉得还是别去验证的好。
按照《变形记》大概算一算账
虽然写作时间是19几几年,但是还是可以大致全都按照如今的收入和花销来算:入职五年,攒下了全家人足以生活两年的积蓄,假设一个住在一起的五口之家每年花销六万刀,两年的花销就是十二万。五年攒了十二万,每年在偿还父亲之前欠下的债务的基础上(一半一半的话)还要攒2.4万。算下来可能他爸爸欠了十二万的债务,事件发生时儿子的年收入大概在八万五左右,算得上是中等偏上的中产阶级收入吧。男主大概30岁,妹妹16岁,母亲的话53岁左右,爸爸就算54岁,已经赋闲在家五年,也就是从49岁就没有再在工作了。觉得虽然是犹太人但是这个家基本没有什么防患未燃的金钱观念啊,明明可以五份收入的家庭仗着儿子收入高就全都不工作,还买了/租了个至少四个卧室的房子,而且男主还惦记着送妹妹去艺术类学院深造小提琴…艺术类院校一年的学费生活费就不低于五万,就算送妹妹去的是四年甚至两年的学校,也不是一个单收入家庭不陷入更深债务而能够承担的起的啊。
所以结论是并不是人性中的局限或者恶的一面导致了悲剧,而是看不清形势看不清自己,过高估计了现状,对未来的风险没有做出充分的准备。人性导致的风险和罪恶觉得还是可以通过精良设计的规则和体系进行避免的。
下面是书摘:
拿到博士学位。毕业之后进入保险公司,成为一名小职员。直至1924年,41岁的卡夫卡因肺痨离世,他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故乡。
在卡夫卡的一生中,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一是父亲的专制,二是对婚姻的恐惧。
他的父亲早年从军,后来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无论是对员工,还是对自己的子燃燃女,他都粗暴、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