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最早认识曾国藩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初中还是高中记不得了,那是一幅画,说的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大败清朝湘军,然后曾国藩欲投河自尽的照片,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曾国藩这个人,后来跟我爸聊天,我爸也记得这个事,显然在教科书中这种定位提高太平天国了,教科书篇幅不多,最后写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动摇了腐朽的满清王朝的统治云云。
课本上也提到曾国藩主持洋务运动,建立安庆内军械所等等,一笔带过,也没有深谈,后来很多年我对曾国藩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这一认知层面,直到大概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百家讲坛郦波老师品读曾国藩家训,真是别开生面豁然开朗,原来曾国藩是如此立体如此复杂对中国近代史有关键影响的人物,用郦波老师的话来说:一个笨小孩,晚清最后一位大儒,文坛盟主等等。后来陆陆续续看了许多相关书籍,多是挂着成功学的招牌,诸如: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等等。张宏杰先生,谭伯牛先生,马骏先生,唐浩明先生的书籍也看过一些,还有各种纪录片。
这次读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小说《曾国藩》,一开头就眼前一亮,因为似曾相识,之前听过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曾国藩,慢慢随着阅读的深入发现两者匹配度极高,故事从曾国藩30几岁开始动笔进入情节,母亲去世,回家丁忧,这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迅速发展,曾国藩响应政府号召,建立团练,后来建立湘军,最后消灭太平天国,出将入相,几乎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硬是把大清朝又延续了六十年,其中故事非常之精彩,希望大家自己去品读。
唐浩明先生说过,曾国藩是个悲剧人物,确然如此。有个词叫盖棺定论,就是说人死了可以给这个人一生做个评价了,但是有的人就是去世了,盖棺也不能定论,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诸如秦始皇嬴政,魏武帝曹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还有就是曾国藩。为什么会这样?清朝是满清政权,在今天不用说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之花,五十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历史上不能静态去看待,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但是秉承中原文化,所以没有重蹈元朝覆辙,但是毕竟是异族,所以后人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一片讨伐谩骂声,说他是曾剃头,是满清的鹰犬。说实话我个人对清朝印象也非常一般,尤其是清朝入关以后,扬州十日,嘉庆三屠,江阴八十一日,血腥屠杀,跟后面的日本兽行并无二致,但是这也不是清朝一家的事,在中国历史上每当王朝更迭,大规模的战争破坏,人口削平一半都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