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记录书,以第三人的视角,记录了蛤蟆先生和心理医生的思考和对话。跟《被讨厌的勇气》有点像,都是跟着主人公一起去经历和感悟的书。
篇幅比较短,但是又真的直击内心。一个人会有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个体会无意识地陷在某种状态下去面对和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这些,可能就都源于父母/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都说三岁看老,又有多少人毕生的努力只为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看到书名的时候感觉不好看,并不抱期待的打开(因为觉得是营销号纯推广读物),读下来感觉还不错,浅显易懂,易引深思,有两点印象深刻:
1、我们宣泄“愤怒”的方式,书中作了很好的比喻,有点人会像煤气罐直接爆炸,某些人则选择缓缓泄气的方式借鉴宣泄,表现言行上则是发火与冷战,而发火的常常是人际关系中的“强者”,反之则是弱者。不禁反思:一段关系中,当抱怨某个人老是喜欢“冷战”时,是否也应该反思自己的位置是否过于强势?
2、关于“共情”。之前和朋友讨论过一摸一样的话题,并且也得出一模一样的结论——高情商的重要技能就是“共情”,而不是一味强调“自我”。我认为,即使一个悲观、抑郁的人,只要拥有共情的能力,也能算高情商。
此外,我认为还有两个问题有待继续讨论:
1、遗传对性格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例如,一个强势的父母的后背,是更容易触发“儿童自我状态”(即顺从、迎合),还是更容易模仿从而形成“父母自我状态”(挑剔、说教)?
2、如果“儿童自我状态”被定义为弱势、顺从,那么这种状态被保留到成年,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状态?是否子女就必然是“儿童自我状态”而无法形成“父母自我状态”了。(因为此时的父母也处于儿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