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主要讲述了深陷抑郁的蛤蟆先生在10次心理咨询中,逐渐疗愈和找到生活信心的故事。简单摘录一些书中的心理学知识或建议,希望大家在努力生活的同时也能注重心理健康。
1、「低自尊的人」
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
概括地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2、「顺从行为」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3、「自我批判行为」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4、「失眠」
“有一阵我睡得特别不踏实,醒得又很早。为什么会那样呢?”
“很难给出确切原因,但那是公认的抑郁症状之一。我认为和你内心的恐惧有关。当你有恐惧感时,焦虑的念头就会跑到你的意识层面,让你没办法放松。就好像它们在你心里拉响警报,告诉你大事不好了,希望你能做点儿什么。”
5、「愤怒」
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6、「童年经历」
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你只要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其实非常明显。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7、「父母」
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8、「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有些人生活一团糟,或者有意无意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接着他们就会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
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