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给催熟的,虽然后面开了窍,但她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了最孤独的一个 ”
我是被书名吸引过来的,在社会中兜兜转转,我也一直都是一个人,一个被周围所排斥,否定和不理解的。他们那么轻易的评判我,于他们而言,竟是一种施恩,让我很是惊奇。或许上位者本身就是让人追随的,可是我是做不到的。一部回忆杀,文字中充满着淡然与怀恋,笑而不语,沉默不言,转身不见。
这是时间的沉淀和对人生的回顾,这是后中年的短篇,这是后中年的莫言。一直在等莫言的这本新书,实在等不及便买了纸质版。拿到手之后立马读了起来,看了这么多书,自觉只有莫言的文章让我感到很亲切。虽然没经历过斗地主,知青下乡的时代,但是从小在农村,跟着今年已经八十有六的爷爷长大,对书中地主,生产队这这些字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家就是真正的“地主家庭”(我奶奶那一家是我们县城里有名的地主家庭,我小的时候,我奶奶经常给我讲他那个被枪毙的爸爸在年轻时候是如何如何风光,如何骑着马把她放在马背上,以及在民国时期他那个做夏邑县保安团司令的舅舅在解放夏邑县时候如何从“投诚”变成了“投降”,如何进行的反抗,以及后来改革开放之后如何为他的舅舅进行了平反。我爷爷年幼的时候也当过“地主家的儿子”,他经常告诉我他小的时候从我们家走到隔壁的镇子不用走别人地里,“家里长工六七个,短工二十多个”是他最深的印象。又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两个地主家的后代走在了一起,我爷爷告诉我,他骑自行车把我奶奶接回家来。)。从小跟着他们两个今天快九十岁的人一起生活,使我接触了很多我这个年龄段的其他人接触不到的事情,从他们的话语中能体会到真正的地主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对“地主”这个字最直接的认识就是爷爷家现在的那根房顶上的梁头和偏房上面的那个门,那是“地主”的祖宅上唯一留下来的东西)。现在想想慢慢的都是乡愁。看到莫言的这些字,真真切切能倍感亲切,因为这些字让我回到了我曾经成长的那一片大地上,玉米,麦田,泥土,以及烈日炎炎……,让我想起了村口的两棵大杨树,让我回想起小时候晚上麦场里蛐蛐叫,让我回忆起晚上麦场上的满天繁星和清晨的露水,也让我想起来夏天晚上的院子和哗哗的杨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我想这大概就是故乡,就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