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活以后,不是活从前”,《一句顶一万句》的主题,人要往前看,不要固守成规,该去的让它去,该留的自会留下,绑住人也绑不住心,成就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小说前半部采用了点射网状型人物结构,以一人为点,连线各点成网状,铺开式,有点像晚清小说《孽海花》。这种铺设,好处是情节灵活如行云流水,坏处是人物多到数不清,十村八乡老头的故事都给说了个遍。下半部则回到平常的叙述,其中有倒叙和插叙。整部小说分为: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两部分。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杨百顺丢失了唯一能够“说的上话”的养女巧玲,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后半部写的是现在:杨百顺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贯穿了三代人百年的人世沧桑。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编者荐言:一句胜过千年
小说的上半部分叙事平实但却直抵人心。杨百顺前二十年所有能看到出路的希望,都被作者冷酷的笔锋堵死。从文中能感知到的除了无奈、孤独,就是一种生无可恋的宿命感。随着时间的推进,历史的厚重感渐弱,小说后半部分读起来稍显单薄,但结局牛爱国那一句“不,得找”,又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一句顶一万句。这是精神上的依托和蔚籍,也是生命的执着和顽强。
语言平实、质朴,没有大喜大悲,没有大起大落,鸡零狗碎的百姓平常生活,普通中见辛酸苦辣,为三餐一宿的辛劳而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