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人的生命史,一个家庭的家族史,作为个体或单体的横截面,对研究民族史、国家史充其量起着“点“的支撑作用;而一个个人的生命史,一个个家庭的家族史,当数量达到一定限度的时候,无疑对研究民族史、国家史起着“面““体“的支持作用。历史研究,非本人专业和特长,仅仅是兴趣、爱好而已,这样讲对与不对,敬请方家指正。至少,我是带着如此的想法来拜读季羡林老先生这本集子的。 (2)季羡林老先生学识渊博、卓绝,非车载斗量所可比拟。于东方世界,他的吐火罗文和大印度佛教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印度历史具有非凡的意义和影响。于治学和做人,他那“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的严谨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发人深省;老先生文风晓畅朴实,如《糖史》这些很专的学术论著也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先生以教授身份居校园凡六十年,然放眼天下,心忧国事,问其所佩服之人,一曰梁漱溟,一曰彭德怀,“只为他们有骨气“。(3)这本集子,虽非季老先生专业著述,但也充分体现了老先生的治学之志、文章之风、性情之率、趣味之真、人格之美。初读小记。